“十四五”规划是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开启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新征程,是时代之需、教育之责、规划之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从坚定办学方向、把握重点、形成合力、构筑教育体系基础、适应新发展格局、深度参与创新发展、着力补齐短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要求,为高校做好“十四五”规划指明了重点方向。
为助力高校准确深入地理解“十四五”规划新部署、新要求,做好“十四五”时期教育领域改革发展的开篇布局,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于12月14日-12月18日在广州举办第三期“高校‘十四五’规划专题培训班”,多位教育规划领域专家学者进行深度解读,共同聚焦探讨高校“十四五”规划新思路、新举措,在识变、应变、聚变、求变中面对新形势、树立新思维、开辟新篇章。
高校“十四五”规划编制的逻辑要素分析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特聘专家、重庆市教委原副主任牟延林做《高校规划编制的逻辑分析及要点建议》专题报告。
牟延林提出高校“十四五”规划的十个维度:新的办学型态理念、新的学习者培育目标、新的课程观、新的教师结构、新的专业布局、新的学科选择、新的资源汇集、新的制度设计、新的评价体系、新的大学贡献。牟延林认为,应全面落实学校面向产业的五个对接,即一个院系对接一个行业,一个教学团队对接一个教师工作室,一组课程对接一类产品,一位教师对接一个新教法,一个学生对接一个未来角色,即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办学,无缝合作,实现教育过程和生产过程的一体化。
“高校规划必须建立与之配套的新型评价体系,包括对学生成长治理的评价,对教师能力素养提升及贡献度的评价,对课程、专业、学科的评价,对学校合格评估、审核评估、专业认证等现实型态的评价,对学校未来发展的评价等多维度综合评价。”
将新型大学的新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应用型高校办学改革的主要特征,具体体现在从学科的理论性学术学位到产业需要的专业学位的转变;从学院的原生性专业到国家引导的市场性专业的转变;从教师擅长的校园课程属性到服务学生成长的开放性课程转变。
高校“十四五”学校战略规划、专项规划与院系规划
“学校战略规划的制定,要高瞻远瞩、系统谋划,指引办学发展方向;要咬定青山、谋定后动,坚持既定办学方针;要坚持科学规划、逐步提升,稳步迈向世界一流;要坚持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充分激活学院活力;要夯实责任、强化执行,努力形成文化认同。“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学院书记杨颉认为,通过外部扫描、标杆对比、内部扫描、短板分析、SWOT分析、核心竞争力分析、POWER SWOT分析法等七大分析法对高校自身进行深度解析,更加清晰地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更加透彻地洞察发展机遇和未来挑战,盘点已有办学资源的效率和效益,分析潜在优势和可获取的外部资源。
学校专项规划制定要结合学校总体规划,明确阶段重点;要树立工作理念,统一发展思路;要聚焦具体问题,寻求突破路径,放弃惯性思维,寻求改革突破;要加强部门协同,合力推动发展;要合理布局专项规划,要重新认识学科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充分发挥“教育与产业生态融合”的行业优势。院系规划要体现如何与学校规划衔接。“院为实体”不是院系规划的目标,而是实现从“校办院”向“院办校”飞跃的过程。院系规划要做到激活院系活力,形成学院的价值观,开放心态、实现突破,紧密依托学校发展,扎实推进学院改革。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